营销协会
专家委员会
行业资讯

+联系我们

+联系人:霍生

+13828719808  

+0755-84278691

+Eail:szrlvip@163.com  

 

您现在的位置:受网络冲击 商场从售卖商品到售卖生活方式

受网络冲击 商场从售卖商品到售卖生活方式

(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)万象城确定是4月22日开业吗?昨天,有几家商场经意或不经意地问我。这家体量在24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的开业,给杭州的多家商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
  24万平方米的体量,约略相当于武林商圈商场的面积总和。不过面积大不是关键,而是万象城将购物中心这种销售模式,随24万平方米的巨大身躯一同裹挟而来。

  我对深圳万象城购物中心的一本摄影手册记忆犹新,306页的册子重得像一块砖头。序中的第一句话说,给城市更多可能。这本摄影手册用影像记录了一天的生活如何在购物中心里展开:在商场、书店、美食店、咖啡店、沙龙、SPA、售卖高品质新鲜蔬果的超市、真冰溜冰场、可以躺着看电影的五星级影院……“可以一个人私享,可以一群人分享,可以一家人共享”。商家要卖给顾客的,已经不是单纯的商品,而是一份打包的生活方式了。而且,根据对这种生活的描述,男女老少,各个年龄层都可以各取所需,“总有一款适合您”。

  从单纯销售商品到引导、提供生活方式,这是百货业30年来发生的变化。

  杭州一家商场的负责人目睹了这么多年的变化。家电在上世纪80年代是紧俏商品,商场一楼卖的是家电,开始是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老三件,随后变成了冰箱、洗衣机、电视机新三件。当时商场主营的全都是基本生活用品:针纺、文化用品不仅占据的面积大、品种也多,从棉毛衫到棉布、毛线,从作业本到毛笔。服装和化妆品在销售中所占的比例很小,化妆品更是只有雪花膏、洗头粉等几个有限的品种。品牌概念在当时的商场基本没有,商品以品种进行划分,外套和衬衣都要分开卖。

  上世纪90年代初,商场里销售的服装仍然没有品牌概念。这位负责人说,商场要进服装了,业务员就从广州的白马市场里采购一批流行服装,从海宁的皮革市场里采购一批皮装,凭自己的经验和眼光挑出好卖的款式。

 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商场才开始走品牌路线,以品牌为单位分出专柜和楼层,楼层安排也按照台湾等地现代百货的经验,一楼卖化妆品、鞋包和黄金(1147.20,-1.60,-0.14%)钟饰,女装、男装、运动随后逐级分布。在服装和化妆品开始成为销售主流的同时,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毛线、棉布这些大众商品有的退出商场进入专业市场,有的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被商场自动淘汰。

  2000年后的商场发生了更多变化,在售卖商品之外还提供一些细致服务。在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美食广场、水吧等休息区域,在当时是一个新闻事件。一位资深媒体人士记得,在厉玲担任银泰百货总经理时,体谅在商场里陪女士逛店的男士的脚酸之苦,专门设立了男士休息区,一时成为新闻。而现在,几乎每个商场都有美食广场,不仅可以解除顾客们逛街的疲劳,还可以收取租金,一举两得。此外,电影院、美容院、超市、书店,商场在购物之外提供的内容越来越多。有的商场还率先打破男装、女装的楼层分类,用时尚的生活理念,把家居、服装、箱包、化妆品都集合在一个楼层,引导用意相当明显。

  在70后、80后、90后都开始上网淘便宜货的当下,提供各种生活体验更是商场用来稳固未来客群的良苦用心所在。和无所不有的网购相比,商场既然不能在价格上占有优势,就必须用更丰富的业态,更直观的体验来吸引年青一代。我已经不记得有几位商场负责人坚定地告诉我,是的,提供最新最时尚的体验,这是商场和网络的根本区别,也是商场的优势。

  为了细分市场,杭州的商场各自找寻定位,有的定位高端精品,有的定位年轻时尚,有的定位家庭温情,在热销的共有品牌之外,还有“独有品牌”来彰显商场个性。这样倒也暂时相安无事。只是,搅局者出现了。对于万象城购物中心这样一个在物业、配套和营销经验上都有优势的竞争对手,杭州一位商场负责人说,肯定会分流一些顾客,但是不怕,还有稳定的VIP(贵宾)顾客在。此前,一些商场早就纷纷扩容,有的甚至用三成的营业面积做购物以外的辅营业种,既是御敌准备,也是抢占先机。

Copyright:©2010 瑞联企业管理机构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0082101号 技术支持:深圳网站建设.NET